竞技宝官网测速-地底挖出来的文物有多离谱:光是老虎我就惊了
地底挖出的文物能有多离谱?
还有专门提醒在座各位今年是虎年的……在刚过去的2021年底,三星堆遗址8号坑出土了长得“虎头虎脑”的龙形青铜像。
考古工作者正在介绍三星堆8号坑出土的龙形青铜像(来源:央视网)不止这一个虎,我们“挖”出来的虎相关文物还很多。
三星堆文化:虎形金箔
在三星堆文化的先民的妙手中,一块小小的“金疙瘩”被反复捶打成薄薄的金片,就成了一头身长动辄2-3米的虎,这就是“虎形金箔”。他们还细心地观察到虎的毛皮上那些垂直的黑色条纹,于是别出心裁,在金箔上印出“目”字形纹,来表示虎的斑纹。
虎在准备攻击猎物,或交配的时候,会发出的威武咆哮声,三星堆文化的先民能时常听到这个声音,心惊胆战之余,也把虎的这种“咆哮”行为记录了下来,并展现在了虎形金箔上:虎头高高昂起,大张着嘴,做着咆哮的状态!
考古学家认为,这玩意儿或许不是独立存在的,很可能是黏贴在一些特殊器物上的“配件”,表现出古代巴蜀地区的人们“崇虎”的传统。
虎形金箔(来源:三星堆博物馆)
三星堆遗址地处成都平原,其文化年代大致与中原商文化年代相当。别看这一带现在在野外基本很难看到虎,在历史时期虎的分布密度可是相当恐怖的。
虎在成都平原的历史分布状况,可以看出20世纪以前虎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,三星堆文化的先民观察虎应该不算难。
红山文化:虎形玉牌饰
如果说虎形金箔显示了三星堆文化的先民对虎习性的观察,那么下面这件虎形玉牌饰则显示出“红山文化”的先民对虎的具体特征的认识。
没有找到原物,看看草图好了,我们能直接看到虎一个侧面的全貌。红山文化的先民可以说非常喜欢夸张的手法了。
看,他们把虎的眼睛“放大”到从脑袋上看都有凸起的感觉了,虽然虎的眼睛确实不小吧,哈哈哈!红山文化的先民也在玉牌中表现了虎张着大嘴的情景,但比三星堆文化的虎形金箔更细致的是,他们表现出了虎的牙齿。
你能明显看到它那已经露在嘴外,像长长的利剑一样的牙齿。
这里需要稍微讨论一下,要知道在生物史上,拥有这种“剑齿”的哺乳动物,主要有鬣齿兽科(Hyaenodontidae)、猎猫科(Nimravidae)、以及猫科下的剑齿虎亚科(Machairodontinae)。
那么,这件红山文化的虎形玉牌,表现的是我们认识中的虎呢,还是这三类动物中的一类呢?红山文化的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,与中原仰韶文化中、晚期相当。而就目前的化石证据来说,鬣齿兽科和猎猫科的物种已经陆续在中新世(约2300万年前-533万年前)灭绝,与红山文化年代差异太大,排除。
最后剩下的剑齿虎亚科主要生存于中新世至更新世(约1600万年前至11000年前),可以说,其生存年代下限与红山文化年代的上限虽然大大的拉近了,可还是有一段距离,排除。
因此,在更新的化石证据能证明剑齿虎亚科更晚灭绝以前,蝌蚪君认为红山文化的虎形玉牌上的“剑齿”,是对一般虎类犬齿的艺术夸张。
仰韶文化:蚌壳摆塑龙虎图案
仰韶文化的先民坐不住了!用金、玉这么好的材料算什么本事,放弃吧,看我们以常被丢掉的蚌壳作为材料“摆”出来的“虎”吧!
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的西水坡遗址的众多文化层中,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存,其中发现了几组罕见而令人震惊的、以蚌壳摆塑而成的“动物图案”,尤以第三组展现的“龙虎”主题图案为壮观,我们来看看当年的考古发掘简报是怎么描述这幅图的。
西水坡遗址第三组蚌壳摆塑龙虎图案(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 绘)
整幅图案的中部偏南摆塑的是“龙”,龙头朝东,龙背向北,龙头高昂,龙身舒展,龙背上骑着一个人,此人两只脚跨在龙背上,一只手在前,另一只手在后,脸颊微侧,好像在回头观察着什么。
威风凛凛的虎摆塑在龙的北面,虎头朝西,虎背向南。这只虎像龙一样高昂着头,尾巴高高地翘起来,身上的鬃毛像松针一样耸起,宛如为飞奔做好预备。
对于“尾巴高高地翘起来”这个说法,一般来说,虎的尾巴是尾尖翘起,有时不停地抖动,并发出低沉的吼声时,说明它可能处于戒备的状态。而除了尾尖之外,尾巴其他部分通常不会处于这样一种上扬的姿态,而是……
至于“身上的鬃毛耸起”这个表述,“鬃毛”特指部分动物颈部的毛,比如马颈纵列的毛,雄狮颈部呈环形的毛。但在我们的常识里,虎的颈部似乎没长狮子(雄)那样威武的鬃毛。
其实,虎中的一些亚种,如苏门答腊虎,被观测到的部分个体,其颈部就长出了发育不全的鬃毛。
不过,虽然有上面的特例,但制作蚌壳摆塑龙虎图案的仰韶文化先民,究竟观察到的是哪个亚种的虎,这个亚种的虎是长了鬃毛,还是没长鬃毛而只是被仰韶先民进行了艺术夸张,目前还不得而知。
文博小知识:
文物有“可移动文物”和“不可移动文物”之分。虽然西水坡遗址发现的三组“蚌壳摆塑龙虎图”是用蚌壳摆塑而成的,但它和前两种“文物”不同,因为我们一旦将这些蚌壳人为错位,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、文化信息就会遭到破坏,且很可能不具有复原性,所以应该称其为“不可移动文物”。
殷墟文化:各种材质的“虎”……
你一定知道这个常识:河南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,发现了商代青铜重器、甲骨文、宫殿等,是考古界众望所归的“明星遗址”。
其实,过去在殷墟生活的以商族为主体的先民们,更是把老虎玩出了花样,他们貌似喜欢用各种材料做出虎的造型。比如,在殷墟侯家庄王陵区发现的、以大理石制作的石虎(图1)、石虎首人身(图3)、石虎头(图4)等。
在著名的妇好墓中发现的象牙杯,其把手的下部就是一头立体的虎的造型,另外在杯的口沿部还有一圈“虎纹”。
此外,殷墟遗址中还发现了以绿松石、骨、木等多种材料制成的虎类遗物,绝大多数出土于贵族或王室成员的高级墓中。其实,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商代,殷墟所在的洹河流域是野生虎的重要生存区域。
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,以杨钟健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就对“安阳殷墟动物群”进行研究,结果显示,虎的遗存虽然占全动物群的数量较少,但所发现的猪、水牛、貘、山羊、扭角羚、兔、猴、象等多种同时期哺乳动物的遗存显示,该地为虎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资源,商代洹河流域的虎极可能为数不少。
虎在河南地区的历史分布状况,可以看出20世纪以前,郑州以北的豫、冀、晋三省交界(殷墟所在的安阳亦在此范围内)是虎的重要分布地。
在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,还藏有一件反映当时“人虎关系”的珍贵文物,即一片刻有文字的虎骨(右前腿之肱骨),其内容为:辛酉,王田于鸡录,获大 x 虎,才(在)十月,隹王三祀,脅日。
大致的意思就是,商王外出狩猎,猎获一头虎。不得不说,商王所获猎物,可比清代帝王“木兰秋狝”时所获猎物上档次多了……从成都平原到洹河,从洹河再到辽河,广大土地上的古人观察着虎,制作着“虎”的情景,我们是看不到了,面对野生虎种群严峻的现在,让我们在虎年到来之际,呼吁出对它们进行更好保护的承诺吧!
(作者:考古学齑,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,商周考古方向)
- THE END -
原文链接:蝌蚪五线谱 责任编辑:万南
上一篇:日本综艺把人扔进真狮子堆里自拍 看之前没想到
下一篇:曾患新冠!世界最年长雄性大猩猩去世:死前无